女性更年期 别没病“找病”!!!
小丽姓王,快满50岁了,以前在一家宾馆工作。小丽发病是从去年开始的。那时,住在家乡杭州的母亲生病了,小丽赶回去看望她,精神上受了点刺激。回家的途中,小丽在车站的地下通道走错了方向,又回到了杭州,把小丽吓了一跳。回到家的第一天晚上,小丽和丈夫做爱的时候,突然下身出血。她已经绝经很久了,这下她可吓坏了!心里非常害怕,怕自己得了什么麻烦的病。也不敢去医院检查。可还想知道是怎么回事,就悄悄在书摊上找到了一本小册子,上面迷信的说法更让她害怕……就这样整整拖了40多天,一直提心吊胆,心神不宁的。最后,还是丈夫陪小丽一起去医院检查。结果只是长了一块息肉,一个小小的手术就好了。可是,身体的病虽好了,她的心病却更重了,心里烦乱,心慌急躁,心情抑郁,吃不下、睡不着,那滋味真痛苦……现在,小丽工作也辞了,跑遍了各大医院,还看了精神科,药也吃了不少,可病没有一点好转。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病没希望了……
自己给自己找病
王女士的心病究竟是怎么回事?可以肯定地说,她不是强迫症,也不是焦虑症,充其量就是有些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。如果说有病,真是名副其实的“心”病——是自己心里想出来的病。
女性到了50岁左右,正值更年期,会出现一些身心方面的异常反应,这是自然法则。王女士的心里烦乱、急躁、抑郁、头晕失眠等症状,便是这方面的反应。有些女性较为平静地就度过了这一特殊的年龄段,有的人却由于适应不了突然改变的心理和生理变化,深深地陷入心理低谷,总认为自己得了难以治愈的毛病。
更年期每个女性都不可避免,但如何走过更年期就与个人生活经历和人格特征息息相关了。就拿王女士来说,母亲生病,自己迷路,特别是性生活的出血,是一种精神因素,再加上她心理上的疑病观念,使她不断地把自己推向病人的角色。一旦把自己当成病人,心病就变本加厉地萦绕心头,不再上班,只想跑医院、吃药,这样的行为模式又强化了病人角色,如此恶性循环让“心病”越加沉重了。
按照日本心理学家森田的看法,神经症症状纯属主观问题,并非客观产物。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质所致。疑病素质是神经衰弱、强迫观念、焦虑发作、各种恐怖症等神经症发病的基础。具有疑病素质的人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,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,紧张时的心慌等,误认为是“病”而紧张恐惧。注意力越集中在这些“症状”上,感觉越敏锐,“症状”就越严重,形成恶性循环。森田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。在其影响下,患者陷入内心冲突状态,形成神经衰弱和发作神经症。也就是说王女士的心病,即使是神经症症状,也是自己给自己找出来的病。
小丽们交流了这个意思后,她惊讶地说:“您的意思是,小丽本来没病,是自己给自己找病了?”
摆脱病人的角色
看到王女士有了这样的领悟,小丽非常欣慰。心理问题常常这样,弄清了缘由,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。面对王女士“该怎么办”的疑问,小丽顺势提出了建议:
别再扮演病人的角色平静地接受自己的身心变化,把这些变化看成是自然规律,自己对自己说,小丽不是病人,这些体验都是很正常的。
别再依赖药物心理状态的调节以及一些神经症的治疗,在必要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,但那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措施。心病还需心药医,滥用药物往往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会加重心病。
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保持日常饮食、睡眠、工作、活动有规律,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;增加含有钙质的食物,如牛奶、豆类、海鲜等,延缓骨质疏松等老年疾病的发生。
赶快走出家门整天一个人在家中,这本身就是不利于调节心态的生活环境,即使是正常人,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闷出病来。更年期女性应回到原单位上班,或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活动,以此调节神经功能,增进身心健康。
总之,只要能摆脱病人的角色,减轻精神负担,保持乐观心态,更年期女性的“心病”肯定会不治自愈。50岁的女性,只要找到一份好心情,一样还可以创造自己的美丽生活,一样可以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生机。 读过了 了解 过路人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