妈妈育儿网

狼爸PK奶爸:谁让孩子更幸福

2011-12-8 13:46| 发布者: mamayuer| 评论: 0|原作者: webmaster|来自: 本站原创

“狼爸”和“奶爸”的教育成果的确有目共睹,但是否值得学习就有待商榷了。惩罚教育是否应该回归?爱的教育如何才能发扬?对于惩罚教育,专家怎么看?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扮演好爸爸的角色?

  现象解读

  “狼性”教育“狼”在何处?

  萧百佑总结了100多条细致的标准,孩子犯不同的错打多少下,都按照量化的标准来惩罚。每个错误最多打10下,数错并罚。萧氏“打法”分成七条:一、 12岁以后不再打,因为性格、习惯已定型;二、只用藤条或鸡毛掸,伤皮肉不伤筋骨;三、只打手和小腿,身体其他部位不打;四、打前先训话,讲明错误之处再打;五、一个孩子犯错,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,看着兄弟姐妹挨打;六、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,让孩子自己数,不多打不少打,数错一下罚十下;七、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,不能缩手躲避,不能喊疼,缩手一下多打一下,喊疼打得更重。

  此外,“打法”还是“连带制”的。老大犯错,只有老大挨打;老二犯错,老大和老二都挨打,依此类推。“狼爸”的理由是,小的犯错大的没管好就是犯错。萧氏家教严厉,体现在很多方面。孩子从幼儿时期,就要学《三字经》、《声律启蒙》、《琵琶行》。他们不能在卧室开空调,不能随便开冰箱,不能乱用零花钱等。此外,孩子们大学之前不能交朋友,如果去同学家做客,必须先写一份申请书。内容包括该同学的成绩、在班级的职务、家长的姓名和电话、要去多久、为什么去等。申请书必须班主任签字后才送父母审批。

  小调查

  超7成网友反对狼性教育

  新浪针对“中国狼爸”的体罚教育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7成网友明确表示反对,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唯唯诺诺,没有独立思想。而仅有8%的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材。

  警示:体罚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

  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,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体罚方式,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。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岁—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,在806名2岁—4岁的儿童组中,未遭体罚过的儿童,智商的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,而另一组704名5岁—9岁的儿童,这一差距是 2.8分。研究人员因此建议,在任何情况下,孩子都打不得。体罚教育大都事与愿违。

  家长实施体罚的目的大多在于威慑孩子,警告其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。体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,小一点的孩子就罚站罚跪不让吃饭,大一些了还要加上手打脚踹,家庭“冷暴力”(不理不睬)也成为一些家长对待犯错孩子的方法。在他们看来,孩子受到的惩罚越重,教训记得越牢,下次就不敢再犯错误。

  那么,孩子的感受又如何呢?有资料显示,40.3%的孩子是“不服气,内心抵制”、20.94%的孩子表示“没办法,只好忍受着”,只有21.8%的孩子感到“自责,努力改正”。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,受到体罚后有14.8%的孩子“真想离开这个家和产生辍学念头”。

  家长看法

  “狼爸”和“奶爸”的个别做法值得借鉴

  江女士的儿子今年三岁半,说起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,江女士为自己的丈夫打了“高分”,因为他不仅参与照顾儿子的日常饮食起居,还会在儿子的成长中发挥不小的作用,如讲故事给儿子听、带儿子去运动等。同时江女士也表示,虽然丈夫既不像“狼爸”那样对儿子的错误“非打即骂”,也不像“奶爸”那样为了孩子的前途选择辞职,专心培养孩子。但是相比自己,孩子更愿意听老爸的话,如果爸爸板起脸来,那儿子基本上是比较“买账”的。而且令江女士感到很欣慰的是,有时儿子的行为表现得像个“小男子汉”一样,这些可能都要归功于丈夫对儿子的教育。

  在江女士看来,“狼爸”和“奶爸”只是个别现象,在普通家庭中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因为毕竟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,就算他犯了些错误,家长也不太舍得动手打他,总是以口头教育为主;而且一般而言,作为每个家庭“经济支柱”的父亲,如果单纯地为了孩子的将来而辞职在家,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话,这也不太现实。但是她也认为,“狼爸”和“奶爸”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,比如“狼爸”虽然会打孩子,但是提出了“打前先训话,讲明错误之处再打”这个做法,这也代表“狼爸”不是没有原因地打,而且孩子也知道自己被打的原因,今后也能有效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;又如“奶爸”可以独具慧眼发现自己孩子在数学上的天赋,并陪着孩子一起体验不少运动。

发表评论

最新评论

手机版|Archiver|妈妈育儿网 ( 闽ICP备10200275号-6 )

GMT+8, 2024-5-2 23:23 , Processed in 0.020924 second(s), 1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

© 2001-2014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